爱游戏官网平台入口
首页 > 产品展示 > 铝合金檐沟系列

15965060050

山水意境园艺画卷徐徐展开

时间: 2024-04-02 23:38:07 |   作者: 铝合金檐沟系列

信息详情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已确定进入工程收尾阶段,将于今年4月拉开序幕。这是继20年前的昆明世园会之后,国际最高级别的园艺博览会再次来到中国。

  在这样一场全球园艺盛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将走进这座姹紫嫣红的万花之园、奇树之林。绿色、低碳、节俭、永续,世园会“四馆一心”将打造成为山水建筑的典范,守望绿水青山,留住乡愁,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

  2014年6月11日,法国巴黎传来了好消息。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国际展览局168个成员国一致表决认可2019年北京世园会,并授予国际展览局局旗。北京世园会全面完成国际认可程序,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

  谋定而后动。按照组委会审定的园区综合规划及世园会办会目标,北京世园局先期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根据世园会的展会需要和参照往届的惯例,研究确定主要场馆的位置及规模。

  1999年昆明世园会中国馆以亭台楼榭凸显中国风韵。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造型构思,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中国国家馆的建筑外观,则如同希望田野上的“麦浪”,靓丽清新,大气稳重。

  作为“长城脚下的世园会”,北京世园会则把“生态优先、师法自然”作为方案规划的落脚点,绿色、低碳、节俭、永续的原则贯穿始终。

  2015年,委托参与过往届世园会规划设计工作的荷兰设计单位,北京世园局开展了室内展览展示专项规划工作。同年9月,场馆单体建筑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公开征集,15家业内顶尖单位的65个团队参与征集。经过资格预审、技术初审、多领域专家综合评审等环节,每个场馆选出3个优胜设计的具体方案。

  着眼于“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四个方面,有关部门共同邀请著名院士、专家对优胜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多次深化提升,同时征求了中国贸促会、中国花协等部门意见。2015年12月23日,北京世园会园区综合规划及周边基础设施规划方案经组委会审议通过。

  园区内,有五谷丰登、山花烂漫的天田山,有如诗似画、碧波荡漾的妫汭湖,有南眺长城、北望海坨的永宁阁,有望山通水忆乡愁的园艺小镇。

  如同一柄圆满温润的如意,中国馆环抱山水,大部分展馆置于梯田之下;国际馆撑起94把象牙白钢“花伞”绚烂绽放,置身其间,仿佛倘佯在美妙花海之中;生活体验馆屋顶高低起伏,街巷交错纵横,如同一片开放的乡镇聚落;植物馆建筑像是“升起的地平面”,以植物根系为灵感,象征植物隐藏于地下的强大生命力。

  在妫汭湖景区,妫汭剧场则宛如一只彩蝶流连于山水间,呈现一幅“永宁高阁揽盛景,天田妫汭蝶飞舞”的美丽画卷。

  “北京世园会将展现林中万物、山水自然,其中的场馆建筑也应该充分与园艺互动,而非彰显自我。”中国馆设计人员黎靓介绍,中国馆总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但考虑到场馆体量过大容易破坏山水意境,因此,主要展厅最终采用更为轻盈通透的半环形布局,建筑体量也仅有约7000平方米,其余的巧妙设计为梯田、水院等建筑形式。

  远山近水、果树麦田、街巷纵横、房舍人家。在生活体验馆,一条南北走向的柳荫路穿过场地,几十棵11年树龄、高约15米的旱柳没有为建筑“让路”,而是成为设计师的重点保护对象。

  “我们把道路拓宽,场地标高降低,利用很多方法让它们很好地存活下来,并且与建筑群融为一体。”生活体验馆设计师史倩说,与玻璃幕墙相呼应,观众在午后可感受到树影婆娑的自然之美。青砖、石笼、夯土、松木板间隔搭配的外墙,有返璞归真的意趣。

  “北京世园会犹如中国通向世界的一扇绿色之窗,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生态之美,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落实生态优先理念的决心与行动。”在北京世园局副局长叶大华看来,虽然各国的园艺设计理念不同,植物构成各异,但贯穿不变的是大家对绿色生活和美丽家园的共同追求。

  漫步园区,绿色低碳的设计无处不在,生态优先的观念落实在每一个细节。这里不仅是全球园艺资源的生动展示区,也是先进建筑科技的集中承载地。

  “每一把花伞都融入了科技成分。”据介绍,在国际馆每把“花伞”都是一道防水屏障,“花伞”柱内设有雨水管,落到“花伞”及屋面天窗上的雨水,由金属屋面系统汇入屋面天沟系统,再由天沟排入立柱内的雨水管,向下排出。部分“花伞”上还设置有光伏膜,使国际馆具备光伏发电、夜间照明等多种功能。

  中国馆的下沉庭院也是天然的雨水收集系统。降落在屋顶或地面上的雨水,还可经梯田绿地渗透、粗过滤后,进入地下的雨水收集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的雨水将用于梯田灌溉和展览植物的滴灌、微灌,形成生态微循环。可以说,在园区内,每一滴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珍视。

  对大型公共建筑来说,空调往往是耗能大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们在中国馆采用了“地道风”技术,外面的空气通过新风吹入室内前,会先在土壤里“过”一遍,好比让空气先在冬暖夏凉的地窖里待一会儿,最后再吹到室内,空调开启的时间大幅度缩短。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空气在地下管道中依然保持新鲜,设计师没用传统的水泥管道,而是在雄安新区找到了一种高密度聚乙烯材料。

  世园会不是“一锤子买卖”,永续使用是规划设计的初衷之一。会后,中国馆可转型为国家级生态博物馆,园区转型为区域性大型生态公园,模块化的生活体验馆也能够准确的通过功能需要灵活调整,带动多产业发展。

  田园起松音,如意山水间。高阁临妫水,平湖映天田。如今,园区已由场馆建设进入到布展转型阶段,如画山水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将共同向世人展现“长城脚下世园会”的百态千姿。

相关产品

山水意境园艺画卷徐徐展开

详情信息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已确定进入工程收尾阶段,将于今年4月拉开序幕。这是继20年前的昆明世园会之后,国际最高级别的园艺博览会再次来到中国。

  在这样一场全球园艺盛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将走进这座姹紫嫣红的万花之园、奇树之林。绿色、低碳、节俭、永续,世园会“四馆一心”将打造成为山水建筑的典范,守望绿水青山,留住乡愁,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

  2014年6月11日,法国巴黎传来了好消息。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国际展览局168个成员国一致表决认可2019年北京世园会,并授予国际展览局局旗。北京世园会全面完成国际认可程序,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

  谋定而后动。按照组委会审定的园区综合规划及世园会办会目标,北京世园局先期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根据世园会的展会需要和参照往届的惯例,研究确定主要场馆的位置及规模。

  1999年昆明世园会中国馆以亭台楼榭凸显中国风韵。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造型构思,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中国国家馆的建筑外观,则如同希望田野上的“麦浪”,靓丽清新,大气稳重。

  作为“长城脚下的世园会”,北京世园会则把“生态优先、师法自然”作为方案规划的落脚点,绿色、低碳、节俭、永续的原则贯穿始终。

  2015年,委托参与过往届世园会规划设计工作的荷兰设计单位,北京世园局开展了室内展览展示专项规划工作。同年9月,场馆单体建筑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公开征集,15家业内顶尖单位的65个团队参与征集。经过资格预审、技术初审、多领域专家综合评审等环节,每个场馆选出3个优胜设计的具体方案。

  着眼于“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四个方面,有关部门共同邀请著名院士、专家对优胜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多次深化提升,同时征求了中国贸促会、中国花协等部门意见。2015年12月23日,北京世园会园区综合规划及周边基础设施规划方案经组委会审议通过。

  园区内,有五谷丰登、山花烂漫的天田山,有如诗似画、碧波荡漾的妫汭湖,有南眺长城、北望海坨的永宁阁,有望山通水忆乡愁的园艺小镇。

  如同一柄圆满温润的如意,中国馆环抱山水,大部分展馆置于梯田之下;国际馆撑起94把象牙白钢“花伞”绚烂绽放,置身其间,仿佛倘佯在美妙花海之中;生活体验馆屋顶高低起伏,街巷交错纵横,如同一片开放的乡镇聚落;植物馆建筑像是“升起的地平面”,以植物根系为灵感,象征植物隐藏于地下的强大生命力。

  在妫汭湖景区,妫汭剧场则宛如一只彩蝶流连于山水间,呈现一幅“永宁高阁揽盛景,天田妫汭蝶飞舞”的美丽画卷。

  “北京世园会将展现林中万物、山水自然,其中的场馆建筑也应该充分与园艺互动,而非彰显自我。”中国馆设计人员黎靓介绍,中国馆总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但考虑到场馆体量过大容易破坏山水意境,因此,主要展厅最终采用更为轻盈通透的半环形布局,建筑体量也仅有约7000平方米,其余的巧妙设计为梯田、水院等建筑形式。

  远山近水、果树麦田、街巷纵横、房舍人家。在生活体验馆,一条南北走向的柳荫路穿过场地,几十棵11年树龄、高约15米的旱柳没有为建筑“让路”,而是成为设计师的重点保护对象。

  “我们把道路拓宽,场地标高降低,利用很多方法让它们很好地存活下来,并且与建筑群融为一体。”生活体验馆设计师史倩说,与玻璃幕墙相呼应,观众在午后可感受到树影婆娑的自然之美。青砖、石笼、夯土、松木板间隔搭配的外墙,有返璞归真的意趣。

  “北京世园会犹如中国通向世界的一扇绿色之窗,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生态之美,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落实生态优先理念的决心与行动。”在北京世园局副局长叶大华看来,虽然各国的园艺设计理念不同,植物构成各异,但贯穿不变的是大家对绿色生活和美丽家园的共同追求。

  漫步园区,绿色低碳的设计无处不在,生态优先的观念落实在每一个细节。这里不仅是全球园艺资源的生动展示区,也是先进建筑科技的集中承载地。

  “每一把花伞都融入了科技成分。”据介绍,在国际馆每把“花伞”都是一道防水屏障,“花伞”柱内设有雨水管,落到“花伞”及屋面天窗上的雨水,由金属屋面系统汇入屋面天沟系统,再由天沟排入立柱内的雨水管,向下排出。部分“花伞”上还设置有光伏膜,使国际馆具备光伏发电、夜间照明等多种功能。

  中国馆的下沉庭院也是天然的雨水收集系统。降落在屋顶或地面上的雨水,还可经梯田绿地渗透、粗过滤后,进入地下的雨水收集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的雨水将用于梯田灌溉和展览植物的滴灌、微灌,形成生态微循环。可以说,在园区内,每一滴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珍视。

  对大型公共建筑来说,空调往往是耗能大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们在中国馆采用了“地道风”技术,外面的空气通过新风吹入室内前,会先在土壤里“过”一遍,好比让空气先在冬暖夏凉的地窖里待一会儿,最后再吹到室内,空调开启的时间大幅度缩短。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空气在地下管道中依然保持新鲜,设计师没用传统的水泥管道,而是在雄安新区找到了一种高密度聚乙烯材料。

  世园会不是“一锤子买卖”,永续使用是规划设计的初衷之一。会后,中国馆可转型为国家级生态博物馆,园区转型为区域性大型生态公园,模块化的生活体验馆也能够准确的通过功能需要灵活调整,带动多产业发展。

  田园起松音,如意山水间。高阁临妫水,平湖映天田。如今,园区已由场馆建设进入到布展转型阶段,如画山水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将共同向世人展现“长城脚下世园会”的百态千姿。

联系方式

进入阿里店铺

进入阿里商铺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

备案号: 企业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