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官网平台入口
首页 > 产品展示 > 铝合金檐沟系列

15965060050

盛满记忆的词语建筑:细读多多《四合院

时间: 2024-06-20 16:43:48 |   作者: 铝合金檐沟系列

信息详情

  多多这首《四合院》整体上讲,是一首回忆性的诗。从时间上说,是回忆早年的作品,从空间上说,是回忆故乡,回忆北京的作品。因为北京对作者来说就是故乡。这首诗,是对童年和故乡的双重回忆。

  我首先分析一下这首诗的结构,我觉得这首诗的结构非常特殊。我给大家推荐这首诗的第一动机是因为这首诗有一种非常别致的造型,刚才很多同学谈到这一点,造型非常别致,就是三行一节,然后加上一行一节的形式,这样“三一三一三一”的结构一直延续下去。这个三加一的结构,其实是模仿了四合院的结构。我们大家都知道四合院有四面院墙,三加一就是四,所以这个造型直接模仿了四合院的结构。为何需要让一行单独成一节呢?说明这一行跟其他三行不一样,但又有联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四合院四面院墙,三面没有门,有一面是有门的,所以单独这一行就是有门的那一面。这个造型真的太有创造性了。

  根据我刚才的解释,四合院就是四行诗,其中三行模仿没有门的院墙,一行模仿有门的院墙,所以有门的院墙要单独成一行,这就把它们区分开了。整个作品的造型一直延续了四合院的造型,我觉得这是这首诗很有创造性的一点。我未曾发现任何其他诗人写过这样一种形式,当然我说这一点主要是跟四合院这种造型联系在一起。

  除了造型这一点以外,还有一点需要给大家一起分析,四合院其实是一座相对独立的院子。在这首诗中,诗人是以写四合院为主,同时也写了四合院以外的东西。因为四合院是北京的一个特色,北京四合院比较多,这位诗人是北京人,他是在北京出生的,所以他写四合院在某一些程度上跟乡土记忆、中国记忆有一定关系。因为刚才有同学说了,这首诗写于20世纪末期,诗人当时应该在国外,所以这就有乡愁的意味了。

  多多,1951年出生于北京,1972年开始写诗,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我现在来给大家一起分析这首诗的四合院内和四合院外的情况。四合院外写得不多,我先分析一下,大家非常容易形成一个印象。四合院外,他写的较为重要的一个就是广场,我们现在来看这一部分:“越过一片平房屋脊,四合院的/逻辑,纵横的街巷,是/从谁的掌纹上预言了一个广场”。这就把四合院拓展了。其实北京有很多四合院,这些四合院联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片平房屋脊”。这就是一个大的场景,就是对北京四合院的一个俯瞰。诗人说四合院“预言了一个广场”,而且是通过掌纹。广场也是四边形的,所以广场可以说是四合院的一个拓展物。我们大家都知道在现代社会里,广场是很重要的,广场是人集会的地方,而四合院是家族的人相处的地方,后者是封闭的,前者是开阔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狭小,一个是极其广大的。这样一个区分,我觉得很重要……这首诗是诗人的北京记忆,他从四合院写到广场不是偶然的……而且还说到掌纹,手掌虽然不是四四方方的,但也接近于方,尤其是掌纹的纹路跟街巷有相近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胡同”和“围墙”这两个词,说胡同是四合院之外的东西,这是没问题的,因为一个四合院和另一个四合院中间是有一条胡同的,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胡同”是四合院以外的东西,而围墙是四合院的围墙。所以这两个地方涉及四合院的内外,诗中说磨刀人在四合院外吆喝,下面写到“张望,又一次提高了围墙”,这个“张望”给我的感觉是院里面的人在向外张望,因为胡同里的吆喝声很容易吸引四合院里的人,特别是小孩子,因为大人已无好奇心了,他们已习惯了这种吆喝声,是不会张望的。但是,四合院的院墙一般来说是很高的,而小孩身材很小,是看不到外面的,越想张望越看不到,越看不到越想张望,所以,“张望,又一次提高了围墙”是很有深意的。

  结合这首诗里的其他词,能够准确的看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童年记忆,诗里有很多他童年时代的东西,比如“零钱”是大人给小孩的零钱。所以我觉得最后一句的方向是朝外的,这首诗的第一句写的是朝内,把四合院的院门打开,诗中写道“撞开过几代家门的橡实/满院都是”,这句话写得很有艺术性,就是说橡实把这个院门撞开了,也打开了诗人对四合院的回忆,撞开了回忆之门,这是一个朝内的方向。这是本诗的结构:从打开四合院到从四合院内向外张望这样一个变化。我认为这个变化是比较清晰的,一个在第一节,一个在最后一节,一开一合,这是它结构上的一个特色。

  然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到底是不是童年记忆,是不是完全是童年记忆。它肯定是故乡记忆,这是没错的,但是不是童年记忆呢?有很多地方是童年记忆,但有些地方不是。因为有这样一句话“撞开过几代家门”,这个“几代家门”就不止一代人了,四合院是代代相传的,所以这不是一代人的,是几代人的。这也说明这首诗有文化纵深感,它不是一个人单纯的童年记忆,但也包含了一个人的童年记忆。

  第二点是,除了“几代家门”以外,作品自始至终没有用“我”这个词,这很值得注意。这首诗写得很像作者的童年记忆、乡土记忆,但作者没有用“我”,而是把“我”这个词故意省略掉了,那么这个省略有什么意味呢?它显示了这个记忆是属于他自己的记忆,同时也是属于他这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或者说是北京人的共同记忆。所以“我”的故意省略,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效果。通过这两点可以看出,它既是童年记忆,也是文化记忆。这是两重记忆,不是单纯的个人回忆,作者把这个回忆向纵深拓展了,就是说他写的是百年记忆,这跟刚才一个同学说的古旧的味道有直接联系,这个特色在作品里非常突出。

  我们现在来看作者是怎么写四合院的,他写了哪些东西。他写了这样几个东西:一个是物,另一个是人。物给人一种古旧的气息。我们中国人比较注重文化,这里稍微谈一下,从日常生活来讲,中国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衣、食、住、行。四合院属于住宅文化,这个住宅是私人住宅,我们最多可以说是家族住宅,四合院跟广场不一样,广场是群体性的,而四合院是个体的,一家一户的。所以这里体现的是这样一个以住宅为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个家族,它跟家族有关系。有时候四合院也可能不是一个家族的,特别是出租之后,住在里面的人之间是邻里关系,即使是后来形成的邻里关系,他们也是很亲密的,因为他们共用一些东西,比如厨房、厕所。所以不管是家族四合院还是邻里四合院,住在四合院里的人、关系都是很亲密的。所以,对四合院来讲,首要的是人。

  那么,诗人写了四合院里的什么人呢?根据这首诗里呈现的一些信息,比方说“父亲”“母亲”这两个比较重要,“父亲”“母亲”是一代人,“先人”又是一代人,那么从“先人”到“父亲”“母亲”一直到“我”,这就是几代人,诗人把这几代人都写了出来。这就是这首诗的文化厚重感。几代人都住在同样的地方,能没有共同的记忆吗?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血脉的传承,一个家族的人拥有共同的姓氏,从先人到父亲到儿子,姓氏代代相传,就像四合院一样代代相传。所以诗中说“姓比名更重”,家族文化其实属于姓氏文化。

  除了写到“父亲”“母亲”“先人”以外,诗中还写到四位姑娘围着一棵柳树。她们是什么人呢?后面那句“早年见过的/神”很有意思,不妨把它移到前面来,来修饰这“四位姑娘”:早年见过的四个姑娘。她们顶着杏花,互编发辫,显然是四合院里的人,但又好像不是诗人的亲人,如果是亲人不应该这样写。由此,我推测她们可能是亲戚或租客。这首诗里写的都是诗人的亲人,这四位姑娘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呢?显然体现了诗人早年的女性记忆,他早年对女性的好感可能在四合院萌发。因为我们知道美惠三女神,而这里写的是四位姑娘,还多出一位,她们应该跟诗人的爱情记忆有关。结合诗中写到的其他亲人,这四位姑娘显然对诗人很重要,事实上爱情、婚姻也是家族传承的一部分。

  刚刚我们分析了四合院中的人,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四合院中的物。相对来说,四合院的物比较多,而且充满文化气息,与传统血脉相连。“老屋”“牛血漆成的柜子”“鱼缸”等属于四合院的组成部分,是对四合院的具体描写。这些内部购置物的呈现让四合院更加具象,更加丰满。“鼠牙”属于头饰,诗人还写到“金碗”,珍贵的酒具;“锯”,伐木的工具;“秤”,日常交易的工具;还有“钟”之类的老旧乐器,等等。这些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很多都已经被闲置了,其中只有乐器和民俗、精神有联系,其他的都是物质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再来看“橡实”“樱花”“月”“杏花”等,都是四合院里的自然物。

  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诗中出现了一个新事物,就是报纸。我们现在看一下这句话,“在做梦就是读报的年龄”。与诗中众多充满“老味儿”的东西相比,报纸显然是新事物,因为它是现代的产物。这句诗将“做梦”与“读报”并置。刚才有同学讲了一句话非常有深意,说这首诗整体上有一种梦幻感,因为它是追忆性的。这里的“做梦”,我认为就是一个在老旧事物中成长起来的人初次见到报纸的那种新奇感,所以这首诗写出了新旧文化的并存或跨越。比方说下面写的“旧谱”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报纸”是现代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更替在这样一个语境中反映出来了。所以我觉得这也不难理解,而且读报跟广场也有联系。

  我给大家讲的物比较散,总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物,第一种是日常用具,主要是物质性的;第二种是自然界的物;第三就是乐器、报纸,这些精神方面的东西。我认为关于物的记忆,这首诗写得非常充分。我们现在通过这样一个分析,不管诗人回忆的是物还是人,它们都是融为一体的,都是四合院文化的组成部分。能这样说,这首诗在整体上是一个回忆性的作品,从时间上来说,是回忆早年的一个作品,从空间上来说,它是回忆故乡,回忆北京的一个作品。因为北京对作者来说就是故乡。这是我给大家解读的双重回忆,对童年和故乡的双重回忆。

相关产品

盛满记忆的词语建筑:细读多多《四合院

详情信息

  多多这首《四合院》整体上讲,是一首回忆性的诗。从时间上说,是回忆早年的作品,从空间上说,是回忆故乡,回忆北京的作品。因为北京对作者来说就是故乡。这首诗,是对童年和故乡的双重回忆。

  我首先分析一下这首诗的结构,我觉得这首诗的结构非常特殊。我给大家推荐这首诗的第一动机是因为这首诗有一种非常别致的造型,刚才很多同学谈到这一点,造型非常别致,就是三行一节,然后加上一行一节的形式,这样“三一三一三一”的结构一直延续下去。这个三加一的结构,其实是模仿了四合院的结构。我们大家都知道四合院有四面院墙,三加一就是四,所以这个造型直接模仿了四合院的结构。为何需要让一行单独成一节呢?说明这一行跟其他三行不一样,但又有联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四合院四面院墙,三面没有门,有一面是有门的,所以单独这一行就是有门的那一面。这个造型真的太有创造性了。

  根据我刚才的解释,四合院就是四行诗,其中三行模仿没有门的院墙,一行模仿有门的院墙,所以有门的院墙要单独成一行,这就把它们区分开了。整个作品的造型一直延续了四合院的造型,我觉得这是这首诗很有创造性的一点。我未曾发现任何其他诗人写过这样一种形式,当然我说这一点主要是跟四合院这种造型联系在一起。

  除了造型这一点以外,还有一点需要给大家一起分析,四合院其实是一座相对独立的院子。在这首诗中,诗人是以写四合院为主,同时也写了四合院以外的东西。因为四合院是北京的一个特色,北京四合院比较多,这位诗人是北京人,他是在北京出生的,所以他写四合院在某一些程度上跟乡土记忆、中国记忆有一定关系。因为刚才有同学说了,这首诗写于20世纪末期,诗人当时应该在国外,所以这就有乡愁的意味了。

  多多,1951年出生于北京,1972年开始写诗,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我现在来给大家一起分析这首诗的四合院内和四合院外的情况。四合院外写得不多,我先分析一下,大家非常容易形成一个印象。四合院外,他写的较为重要的一个就是广场,我们现在来看这一部分:“越过一片平房屋脊,四合院的/逻辑,纵横的街巷,是/从谁的掌纹上预言了一个广场”。这就把四合院拓展了。其实北京有很多四合院,这些四合院联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片平房屋脊”。这就是一个大的场景,就是对北京四合院的一个俯瞰。诗人说四合院“预言了一个广场”,而且是通过掌纹。广场也是四边形的,所以广场可以说是四合院的一个拓展物。我们大家都知道在现代社会里,广场是很重要的,广场是人集会的地方,而四合院是家族的人相处的地方,后者是封闭的,前者是开阔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狭小,一个是极其广大的。这样一个区分,我觉得很重要……这首诗是诗人的北京记忆,他从四合院写到广场不是偶然的……而且还说到掌纹,手掌虽然不是四四方方的,但也接近于方,尤其是掌纹的纹路跟街巷有相近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胡同”和“围墙”这两个词,说胡同是四合院之外的东西,这是没问题的,因为一个四合院和另一个四合院中间是有一条胡同的,它们不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胡同”是四合院以外的东西,而围墙是四合院的围墙。所以这两个地方涉及四合院的内外,诗中说磨刀人在四合院外吆喝,下面写到“张望,又一次提高了围墙”,这个“张望”给我的感觉是院里面的人在向外张望,因为胡同里的吆喝声很容易吸引四合院里的人,特别是小孩子,因为大人已无好奇心了,他们已习惯了这种吆喝声,是不会张望的。但是,四合院的院墙一般来说是很高的,而小孩身材很小,是看不到外面的,越想张望越看不到,越看不到越想张望,所以,“张望,又一次提高了围墙”是很有深意的。

  结合这首诗里的其他词,能够准确的看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童年记忆,诗里有很多他童年时代的东西,比如“零钱”是大人给小孩的零钱。所以我觉得最后一句的方向是朝外的,这首诗的第一句写的是朝内,把四合院的院门打开,诗中写道“撞开过几代家门的橡实/满院都是”,这句话写得很有艺术性,就是说橡实把这个院门撞开了,也打开了诗人对四合院的回忆,撞开了回忆之门,这是一个朝内的方向。这是本诗的结构:从打开四合院到从四合院内向外张望这样一个变化。我认为这个变化是比较清晰的,一个在第一节,一个在最后一节,一开一合,这是它结构上的一个特色。

  然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到底是不是童年记忆,是不是完全是童年记忆。它肯定是故乡记忆,这是没错的,但是不是童年记忆呢?有很多地方是童年记忆,但有些地方不是。因为有这样一句话“撞开过几代家门”,这个“几代家门”就不止一代人了,四合院是代代相传的,所以这不是一代人的,是几代人的。这也说明这首诗有文化纵深感,它不是一个人单纯的童年记忆,但也包含了一个人的童年记忆。

  第二点是,除了“几代家门”以外,作品自始至终没有用“我”这个词,这很值得注意。这首诗写得很像作者的童年记忆、乡土记忆,但作者没有用“我”,而是把“我”这个词故意省略掉了,那么这个省略有什么意味呢?它显示了这个记忆是属于他自己的记忆,同时也是属于他这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或者说是北京人的共同记忆。所以“我”的故意省略,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效果。通过这两点可以看出,它既是童年记忆,也是文化记忆。这是两重记忆,不是单纯的个人回忆,作者把这个回忆向纵深拓展了,就是说他写的是百年记忆,这跟刚才一个同学说的古旧的味道有直接联系,这个特色在作品里非常突出。

  我们现在来看作者是怎么写四合院的,他写了哪些东西。他写了这样几个东西:一个是物,另一个是人。物给人一种古旧的气息。我们中国人比较注重文化,这里稍微谈一下,从日常生活来讲,中国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衣、食、住、行。四合院属于住宅文化,这个住宅是私人住宅,我们最多可以说是家族住宅,四合院跟广场不一样,广场是群体性的,而四合院是个体的,一家一户的。所以这里体现的是这样一个以住宅为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个家族,它跟家族有关系。有时候四合院也可能不是一个家族的,特别是出租之后,住在里面的人之间是邻里关系,即使是后来形成的邻里关系,他们也是很亲密的,因为他们共用一些东西,比如厨房、厕所。所以不管是家族四合院还是邻里四合院,住在四合院里的人、关系都是很亲密的。所以,对四合院来讲,首要的是人。

  那么,诗人写了四合院里的什么人呢?根据这首诗里呈现的一些信息,比方说“父亲”“母亲”这两个比较重要,“父亲”“母亲”是一代人,“先人”又是一代人,那么从“先人”到“父亲”“母亲”一直到“我”,这就是几代人,诗人把这几代人都写了出来。这就是这首诗的文化厚重感。几代人都住在同样的地方,能没有共同的记忆吗?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血脉的传承,一个家族的人拥有共同的姓氏,从先人到父亲到儿子,姓氏代代相传,就像四合院一样代代相传。所以诗中说“姓比名更重”,家族文化其实属于姓氏文化。

  除了写到“父亲”“母亲”“先人”以外,诗中还写到四位姑娘围着一棵柳树。她们是什么人呢?后面那句“早年见过的/神”很有意思,不妨把它移到前面来,来修饰这“四位姑娘”:早年见过的四个姑娘。她们顶着杏花,互编发辫,显然是四合院里的人,但又好像不是诗人的亲人,如果是亲人不应该这样写。由此,我推测她们可能是亲戚或租客。这首诗里写的都是诗人的亲人,这四位姑娘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呢?显然体现了诗人早年的女性记忆,他早年对女性的好感可能在四合院萌发。因为我们知道美惠三女神,而这里写的是四位姑娘,还多出一位,她们应该跟诗人的爱情记忆有关。结合诗中写到的其他亲人,这四位姑娘显然对诗人很重要,事实上爱情、婚姻也是家族传承的一部分。

  刚刚我们分析了四合院中的人,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四合院中的物。相对来说,四合院的物比较多,而且充满文化气息,与传统血脉相连。“老屋”“牛血漆成的柜子”“鱼缸”等属于四合院的组成部分,是对四合院的具体描写。这些内部购置物的呈现让四合院更加具象,更加丰满。“鼠牙”属于头饰,诗人还写到“金碗”,珍贵的酒具;“锯”,伐木的工具;“秤”,日常交易的工具;还有“钟”之类的老旧乐器,等等。这些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很多都已经被闲置了,其中只有乐器和民俗、精神有联系,其他的都是物质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再来看“橡实”“樱花”“月”“杏花”等,都是四合院里的自然物。

  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诗中出现了一个新事物,就是报纸。我们现在看一下这句话,“在做梦就是读报的年龄”。与诗中众多充满“老味儿”的东西相比,报纸显然是新事物,因为它是现代的产物。这句诗将“做梦”与“读报”并置。刚才有同学讲了一句话非常有深意,说这首诗整体上有一种梦幻感,因为它是追忆性的。这里的“做梦”,我认为就是一个在老旧事物中成长起来的人初次见到报纸的那种新奇感,所以这首诗写出了新旧文化的并存或跨越。比方说下面写的“旧谱”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报纸”是现代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更替在这样一个语境中反映出来了。所以我觉得这也不难理解,而且读报跟广场也有联系。

  我给大家讲的物比较散,总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物,第一种是日常用具,主要是物质性的;第二种是自然界的物;第三就是乐器、报纸,这些精神方面的东西。我认为关于物的记忆,这首诗写得非常充分。我们现在通过这样一个分析,不管诗人回忆的是物还是人,它们都是融为一体的,都是四合院文化的组成部分。能这样说,这首诗在整体上是一个回忆性的作品,从时间上来说,是回忆早年的一个作品,从空间上来说,它是回忆故乡,回忆北京的一个作品。因为北京对作者来说就是故乡。这是我给大家解读的双重回忆,对童年和故乡的双重回忆。

联系方式

进入阿里店铺

进入阿里商铺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

备案号: 企业公示信息